《放射医学技术》自旋回波序列的概述及发生机制
2021年12月29日 来源:来学网
一、概述
MRI的成像能量是射频脉冲(RF)。RF是一种短波电磁波,通过围绕于人体的射频线圈发射至磁场内。在MRI中施加脉冲的顺序是先给90度脉冲,尔后给予180度脉冲,称之为自旋回波序列。
二、机制
在射频激发之后,热平衡态的磁化向量(磁向量)M0部分或全部被翻转到垂直主磁场的横平面上,产生了自由感应衰减(FID)这种讯号。由于局部磁场不均匀、化学位移等等因素,使得自旋不完全是处在预想的共振频率上(由主磁场强度与核种决定),事实上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与旋进速率。随着时间,这样的离共振现象使得横磁向量不再处在同一方向上,使得横磁向量的向量和变小,即造成讯号强度变小。这是自由感应衰减(FID)的机制。
自旋回波的产生,是额外加上一个聚焦用的射频脉冲,传统是用翻转角180度的脉冲。其作用在于将不同旋进速率的自旋一下子反转,变成跑得快的在后,跑得慢的在前。随着时间,跑得快的渐渐追上跑得慢的,则横磁向量渐渐排在一起;当排在同一方向上时,可以发现此时自旋讯号强度达到最高峰。
整段过程讯号慢慢回复,到达最高峰,再慢慢消逝;相对于自由感应衰减是一激发就出现的自旋反应讯号,其与激发当下隔了一段时间,像个回音(echo)一样,而其又来自于射频聚焦,故应称为“射频回讯”,但因历史因素,多称为“自旋回波”。
(关注来学网及时掌握考试动态,不再错过考务信息)
教你能教,学你所想,练你所需
来学网海量题库在线学习,传递知识,成就你我!
领先一步,自来而学,来学网欢迎您的到来!